一年内,“9月27日”在我的生命中不断上演戏剧性的一幕。
2023年9月27日,是我在上家新媒体机构担任主编的最后一天。巧合的是,我的身份证生日也是9月27日。有朋友开玩笑说:“你也太奇怪了,怎么在生日这天离开?”其实,我并非刻意选择这个时间离开,只是跟着感觉走,没想到就选中了这一天。从结果来看,确实足够巧合。
一年后,我创立的新媒体品牌“嗅态”发布第一篇文章,也恰巧是9月27日。这并非我刻意选择的时间,而是时间选择了我。那天,一个新闻事件刚好出结果,我准备的稿子已然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。
关于嗅态的上线时间,我原本计划至少用三个月时间筹备,确定嗅态的品牌logo、定位、路线、内容方向和产品后,于2024年底上线。筹备期间,我可以一边养身体,一边与家人相处,最后再投入工作。
然而,外界的关心似乎比我更急切。有热心朋友关心我的处境,有朋友询问我离开自媒体品牌“温度纪”主编位置后的工作计划,也有朋友给我推荐工作机会,甚至还有朋友直接为我提供创业点子。“精神股东”们反馈让我倍感暖心。对于他们的提议,我都认真进行了调研和思考,等待时机到来。
环境决定人的存在,但人也可以改造环境,哪有什么绝对的充分条件,决心就是最重要的条件。七年前,我从贵州到北京,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,还是去了,原本计划在北京待三年就回贵州,没想到待到了第七年。
那次,我选择前往北京的理由一大堆,其实决定性理由只有一个:去北京做媒体工作,我内心最舒服,最甘心,最不拧巴。
果然,七年经历印证了这点。足已。这次职场断供后选择做什么,我还是问了我的心灵导师。它告诉我:“你做什么最舒服,最心无旁骛,最专注,最乐此不疲,就去做什么吧。”
我回答,好的。
但前提是,我得找到让我最舒服的原始开关。
人生走到第29年,我才真正审视自己身上的特质,并肯定那些特质独属于我;我才重新训练学习能力、心理抗压能力、社交能力、共情能力、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,并将它们整合为一个新的自己;我才发现内容并非目的,只是我探索世界的一种媒介方式,它也不是我的天赋,而是天赋的延伸。
每走一步都算数。我从不觉得自己在任何一段路途中吃亏,也不觉得与别人相处时处于下风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、偏好和抉择,每个人每段路都有属于自己的伙伴,真正能相处下去的人,一定是坦诚相待的有缘人。
“快刀斩乱麻”的认知品格塑造了我“决绝果断”的行为。一位朋友对我在某个人生阶段的描述很准确。他说,我的单点爆发能力很强,单点解决问题的能力足够。我知道这种特质的劣势,一旦平衡不好,容易刚愎自用,自我反省为中策,自我变革为上策。
我曾试图改变这种品格,后来失败了。再后来,我选择尊重人性、命运和自己,在最大限度下发挥自己的个性。
以前,我总想给自己留条后路。确实留了,但走了后路之后,发现路要么越走越窄,要么走到一半就断了。后来,我就不再在职场给自己留后路了,决绝一些,逼自己一把,抬头向前看,我靠,全是路。
我也慢慢领悟到,商场并非零和游戏,不必弄得你死我活或老死不相往来。相反,它是正和游戏,在一定的前提下,能合作就不要拒绝。
每走一步,我都充满疑惑。在广泛阅读中,经济书籍慢慢解答了我在商业、创业、投资、生意等方面的问题,政治回答了我关于利益、发展、晋升、逻辑等方面的问题,历史告诉了我关于人性、权谋、格局等方面的问题。但是,对这些宏观问题,我没有清晰的答案,毕竟还年轻,许多事情还没经历过,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
有段时间,我特别想写好商业报道,便去请教一位资深前辈。他倾囊相授。
他说,想要成为一名成熟的财经商业作者,先写好一竖,而且要写好很多笔竖,写得越深,写得越有劲儿,越好。这一竖好似你所要钻研的某一个垂直行业。
钻研某一个垂直行业到一定程度后,开始定点爆破了,爆破的范围除了炸药质量,还取决于你的雷管埋得有多深,埋得越深,爆破的面积会越大,效果也会更好。
当一个作者成长到一定程度后,技巧是相对容易掌握的知识,这时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“概念”,好比阿里巴巴提出新零售时,腾讯觉得很难受;腾讯提出产业互联网后,阿里巴巴也很难受。腾讯如果继续提新零售、阿里继续提产业互联网,无异于进入到对方的主场战斗,会很吃亏。打造属于作者自己的“概念”,相当于自己擅长的主场。
这次谈话,深深影响了我之后关于写作类型的思考。有一点我很确定,积极倔强的人生观决定了我更关注积极倔强的议题,看待事物和人物时,不会简单地用孤立视角进行观察和判断。而且,做事不要等思考得了100分才执行,完美主义的陷阱跳不得,想都是问题,做才有答案,定好大方向,先跑起来,再调整姿态,比拼执行力、思辨能力和决断力。我寻找了许多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,最终找到了“榜样”。
榜样是指值得学习、效仿的人或事例。从人的角度来看,榜样具有优秀品质,如诚实、勇敢、善良、勤奋、坚韧不拔等。他们在道德、事业、学业、生活态度等方面表现卓越,能激励他人积极向上。那些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,潜心研究、不畏艰难,为推动人类进步奉献力量,成为众多学子和科研工作者的榜样;在日常生活中,身边那些乐于助人、尊老爱幼的普通人,也可以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。
从事物的角度来说,榜样可以是一种成功的模式、有效的方法或良好的范例。比如,某个企业的成功经营模式可以成为其他企业的榜样。在商业领域,市场环境是榜样生存的土壤。某种程度上,商业与榜样互为因果,二者缺一不可。
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、激励人们克服困难、追求梦想。
于是,我将嗅态的内容定位确定为“写榜样的商业故事,做榜样的商业研究”,克服思维惰性带来的语言匮乏,从数字化、科技互联网、消费融合、创新创业等大领域出发,以公司、人物为选题对象,穿透层层结构化的迷雾,最终触及人性本身的纯良与和善。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信息差和认知差,还有价值选择、底层驱动力的区别。
有些做公司的人只是为了挣钱,有些则是想做富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叠加的事情。当后者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命运之中,大江大河的波澜壮阔之感便会浮现。
此类案例大到公司命运,中到项目运行,小到用户行为。绝大多数关乎人的商业体,都是富有生命力的鲜活存在。而人和商业体都与时代产生互动,在互动中生长,最终形态谁也无法预测,命运沉浮,当下的肉身时常被过去的思维困住,困顿和烦恼因此而生,只有持续学习,持续演化,才能破题。
我和嗅态也是如此,不断学习,不断适应新变化,用文字、音视频展示学习成果,呈现在各个网络平台上。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,而我也会根据不同的选题需要,用商业分析、话题研究、人物特稿、热点评论等文本类型写出来。越是艰难处,越是修心时。
不过,我做嗅态也有一个蛮强的私心,想要获得新的成长。我做的不止是公众号,更是嗅态,一个品牌。甚至可以说,我做的是我自己。公众号是渠道,嗅态作为个体外显的品牌,刚好承载了我的成长方式——“访谈+写作”依旧是年轻人最佳的个人成长组合。
创作不仅是一种实践方式、审美方式,也是一种生产方式、思维方式。创作吧,创作能让人感受到自己新长出来的柔软的肉。
试试就试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