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的感触和思考是「不能心存侥幸」
世界上存在很多条捷径,且资源越集中的地方,捷径就越多。
很多资源漏点出来,就是很大的一口肥肉。
当然有资源和捷径也是一种很强的本领。因为这其中需要维护的「信任」和要耗费的心力,更为错综复杂。
这两天还是很庆幸,第一段创业的经历,因为籍籍无名,因为没有任何背书,反而耐得住寂寞,坐得下冷板凳。
所以取得的曝光/branding相关的traction是让很多前辈也感到impressive的程度。
但是我知道,那些曝光/branding,很大部分是因为运气,很小部分是因为天时。
最终一切的一切,不过是讲了一个用户buy in的story。
还是因为「想用户所想」,才被用户珍惜和信任,才有了那短期一时的繁荣。
又因为那次一分钱都没有花,于是会有很多人好奇,是如何做到的?
但是如果没有之前一年的打磨和冷板凳。如果没有天时地利人和。是万万不会成功的。
而拿到💰之后,更需要冷静审慎,对内足够坦诚清晰(which is pretty hard❗️),克制住花钱/扩张的冲动,更应该坦诚的承认,怎样的迭代路径,是被用户所希望和期待的?
Ego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。
低段位的Ego,是第一次见面就会被感知到的,是不让人舒适的。
高段位的Ego,是塑造了完善的理论体系,温润如玉的让人接受「被教育」
成功成熟的Ego,确实能做到润物细无声,也自有其逻辑和智慧(甚至真的会到让人立刻付费掏钱,以学习相关知识/knowhow的程度
我只是尚不清楚,也难以抉择。到底User journey需要帮助用户设计到什么程度,是让用户受教育,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被动变主动的接受创造者的「理论体系」,抑或是全流程只做到一部分的设计完善,接受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。接受每个人内心隐秘的「被看见」和「被听见」的需求?
不过晚上和父亲大人聊天,跳出企业这一层的视角,去看国家和世界这一层的宏观叙事在发生什么,很多产品方向的抉择便更加自然的有了答案。
又或者,或许还是应该「以人为本」,回归到最初的出发点。
这就回到国庆前一位老师点我的话:「你是要做一个给10万人用的产品?还是要做一个给5000万人甚至一个亿的人要用的产品?」
是自上而下的垄断型宣传,还是自下而上的农村包围城市?
很多问题并不一定只有一个标准答案。
「存在皆合理」
「人只能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」
「所有的产品,最终都有合适的被锚定的价格区间,时间的浮动只会产生短期的偏差」
「通过合适的时间窗口赚匹配市场规律/定价的钱是合理的」
想来想去,还是觉得真正的PLG是更纯粹的创业的方式。
虽然难。且早期很苦。
但是至少足够踏实。
以及,「小满即是福」
很多时候的焦虑,本质在于「想要收获的,小于想要付出的」
还是蛮庆幸。最近交到的各行各业的朋友很多。经常会有自己想不通的时刻。
但是每次和父亲大人聊上一聊,脑袋就清醒了很多。
与大家共勉。